《黄煌经方使用手册》—理中汤(理中汤方解)

admin 1 0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文章目录:

《黄煌经方使用手册》—理中汤(理中汤方解)

  1. 《黄煌经方使用手册》—理中汤
  2. 理中汤方解

一、《黄煌经方使用手册》—理中汤

《黄煌经方使用手册》—理中汤

经典的太阴病方,传统的温中驱寒方,具有治胸痹、止涎唾、止泻、疗口疮的功效。现代研究提示能抗消化性溃疡、升压、止血、调整肾上腺皮质功能等。适用于以吐利、食不化、心下痞硬、口不干渴、喜唾为特征的疾病。又名人参汤。

一、经典配方

人参、干姜、甘草(炙)、白术各三两。上四味,捣筛,蜜和为丸,如鸡子黄许大。以沸汤数合,和一丸,研碎,温服之,日三四、夜二服;腹中未热,益至三四丸,然不及汤。汤法:以四物依两数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服汤后,如食顷,饮热粥一升许,微自温,勿发揭衣被。(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)

二、推荐处方

人参15g,干姜15g,白术15g,炙甘草5g。以水1000ml,煮取汤液300ml,分2-3次温服。

三、方证提要

畏寒喜温、精神萎靡、腹满腹胀、下利、食欲不振、心下痞硬,或涎唾多而清稀,舌质淡红,苔白或厚或腻者。

四、适用人群

  • 消瘦,面色黄,肤色黯,无光泽。
  • 食欲不振,口味淡,或呕吐,或腹胀,或腹部冷痛,得暖则舒。
  • 大便清稀不臭,唾、涕、尿、痰、胃酸、胆汁、肠液、白带等分泌物清稀、量多;舌淡,或胖大,舌苔白或水滑。
五、适用病症

首先推荐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使用本方,亦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辨病使用本方:

  1. 以腹泻为表现的消化道疾病,如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肠易激综合征、溃疡性结肠炎、慢性痢疾、小儿秋季腹泻、抗生素腹泻、化疗后腹泻;亦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、慢性肠衰竭等。
  2. 以出血黯淡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,如上消化道出血、过敏性紫癜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失血性休克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。
  3. 以胸闷气短为特征的疾病,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、风湿性心脏病、冠心病、低血压;肺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间质性肺病;亦有用于过敏性鼻炎者等。
六、加减与合方

  1. 心悸、腹痛者,加肉桂10g。
  2. 口疮、腹泻者,加黄连5g。
  3. 脉微弱、精神萎靡者,加制附子10g。
  4. 严重消瘦、食欲不振者,可用人参10g。
  5. 慢性头痛,加桂枝,即桂枝人参汤。
  6. 外感风寒之流行性感冒,加桂枝。
七、注意事项

  1. 凡是急症吐下,非人参不愈。人参可以用生晒参,也可以用红参。
  2. 服用本方后三四日,可能出现浮肿,表示药已中病;继续服用本方,浮肿可自然消失。(《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》)
八、附子理中汤

附子理中汤为理中汤加制附子而成,通常附子10-20g。适用于虚寒腹胀、腹痛、腹泻。其人多见面色黄黯,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脉象无力,舌淡舌苔白滑腻等。也用于出血性疾病,如上消化道出血、子宫出血、皮下出血、鼻衄等;还可用于休克或虚脱等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附子理中丸: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个附子,附子大热,归心、脾、肾,故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增加了温心阳与温肾阳,温阳的范围大了,强度也大了。理中丸用于脾胃虚寒证,附子理中丸多用于脾肾阳虚。
  • 党参理中丸:白术换成了土白术,干姜换成了炮姜,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其止泻的作用加强了。
  • 桂附理中丸:在附子理中丸的基础上增加了肉桂,并把干姜换成了炮姜。也就是说在附子理中丸的基础上增加了引火归元的肉桂,不仅增加了引火归元,还加强了温肾阳的效果,把干姜换炮姜增加了止泻效果。可以改善体内虚寒、冷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主治肾阳虚所至的腰膝酸痛,肢冷,浮肿,小腹胀满,小便不利,小便频数,痰饮喘咳,舌淡,脉细无力等症。
  • 参桂理中丸:人参方的桂附理中丸,但其炮姜又换回了干姜,故比起桂附理中丸,补气力强了点,止泻力即收敛力弱了点。
  • 丁蔻理中丸: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增加了丁香与豆蔻,也增加了健胃消食、降逆止呕的功效。
综上所述,理中汤及其系列方剂在中医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,但具体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。

二、理中汤方解

理中汤方解

答案

理中汤是治疗脾胃虚寒的经典方剂,其组成包括人参、白术、炙甘草(炙)、干姜各三两。

方解

  • 干姜:温运中焦,祛散寒邪,恢复脾阳。干姜味辛气温,能守能走,既能防止外邪入侵,又能防止内邪外出,是温运中土的关键药物。
  • 人参:补气健脾,振奋脾胃。人参味甘、微苦,性微温,能够大补元气,入脾、肺、心、肾经,对于脾气不足、肺气虚弱、心气虚衰等均有显著疗效。在此方中,人参主要用于补益中土之气,与人参的土气特性相符。
  • 白术:健脾燥湿。白术苦、甘,温,归脾、胃经,具有强大的燥湿作用,可促进身体各组织内水分的吸收,如吸收肠胃组织的水分以治疗泄泻,吸收呼吸道内的水分以化痰等。在此方中,白术主要用于燥湿利水,以助脾阳恢复。
  • 炙甘草: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。炙甘草具有调和药性、缓急止痛、补脾益气等功效,在此方中主要起到调和诸药、增强药效的作用。
功用

温中祛寒,健脾益气。理中汤通过温运中焦、祛散寒邪、补益脾胃,达到治疗脾胃虚寒的目的。

主治

太阴病呕吐下利,腹满而痛,饮食不下,口水多,喜唾,脉沉迟无力者。这些症状均是由于脾胃虚寒、中气失守所致。

方证要点

  1. 脾阳不运证:以心下痞硬、有痛、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。主要症状包括腹胀满、食不下、时腹自痛、呕吐、下利清稀、舌苔白、脉沉迟等。
  2. 常用于急慢性肠胃炎、胃弱、胃迟缓症等属于脾胃虚寒、中气失守者。
  3. 体质要求:肤色暗无光泽、精神较萎靡、畏寒、无渴感、唾涕尿胃酸等分泌物清稀量多、腹胀、大便清稀不臭、舌体胖大、舌苔水滑、脉沉等。
类方比较

  • 甘草干姜汤:由甘草和干姜组成,温肺、脾两太阴之寒,达阳气、行津液。与理中汤相比,甘草干姜汤更注重于温肺脾之寒。
  • 小建中汤:功在温中健脾、调和气血,治疗脾阳不足、气血不和之证。与理中汤相比,小建中汤更注重于调和气血。
临床运用

理中汤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多种脾胃虚寒所致的病症,如咳嗽、口涎沫过多、肠痈、手心发痒或脱皮、带下过多、单腹胀、阴挺等。在具体运用时,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加减化裁。

综上所述,理中汤是治疗脾胃虚寒的经典方剂,其组成药物各司其职,共同发挥温中祛寒、健脾益气的功效。在临床上,理中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,可用于治疗多种脾胃虚寒所致的病症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