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芪和炙黄芪的区别功效与作用是什么(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功效与作用)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灸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灸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文章目录:

一、黄芪和炙黄芪的区别功效与作用是什么
黄芪与炙黄芪在炮制方法、性味归经及功效应用上存在差异,具体如下:
一、核心区别
- 炮制方法
黄芪为晒干后的生药材,保留天然性味,未经额外加工;炙黄芪需经蜜炙处理,将生黄芪与蜂蜜混合炒制至表面呈焦糖色,此过程增强了其甘温之性。
- 性味归经
两者均味甘,但炙黄芪因蜜炙工艺性偏温,归脾、肺经;黄芪性微温,归脾、肺经,但温补之力较炙黄芪稍弱。
- 补气固表
黄芪以补益脾气为核心,可改善脾气虚弱导致的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,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,缓解体虚易感症状。
- 利尿消肿
通过调节水液代谢,黄芪可治疗脾虚水湿失运引起的浮肿、少尿,尤其适用于慢性肾病或心功能不全导致的体液潴留。
- 托毒生肌
黄芪的补气养血作用能促进疮疡排脓、生肌敛疮,对痤疮、痈疖等皮肤感染及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有辅助疗效。
- 补中益气
蜜炙工艺强化了炙黄芪的补气作用,更适用于气虚乏力、中气下陷(如胃下垂、子宫脱垂)及长期腹泻等脾肺气虚证。
- 固表止汗
炙黄芪通过补益肺脾之气,增强卫外功能,可改善表虚自汗(如活动后汗出加重)、夜间盗汗等症状。
- 行血通痹
炙黄芪兼具补气与行血之功,能改善气虚血滞导致的痹症(如关节疼痛、麻木)及中风后遗症(如半身不遂、言语不利),促进筋脉气血运行。
临床需根据症状选择:黄芪多用于单纯气虚或体表疾病;炙黄芪则更适用于气虚兼有血滞、自汗或中气不足的复杂证型。
二、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功效与作用
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
生黄芪性甘、微温,归肺、脾经,核心功效为补气升阳,兼具固表止汗、利水消肿、生津养血、行滞通痹、托毒排脓、敛疮生肌等作用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并通过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应激、降压及抗菌作用,改善机体健康状态。
临床应用中,生黄芪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(如脾气虚证伴神疲乏力、食少便溏)、自汗(卫气不固证伴自汗恶风、易感冒)、水肿(脾肾阳虚证伴水肿、小便不利)、疮疡难溃难腐(气血不足证伴疮疡久溃不敛、脓水清稀)及气虚血滞(痹证、中风后遗症伴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)。
禁忌:表实邪盛、气滞湿阻、食积停滞、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,以及阴虚阳亢者,均须禁服。
炙黄芪的功效与作用
炙黄芪性甘、温,归肺、脾经,以补中益气、升阳举陷为核心功效,兼具托毒生肌、利水消肿作用。其炮制过程(如蜜炙)显著增强补气作用,更适用于脾胃虚弱、中气下陷(如泻痢脱肛、神疲乏力)等症状。
与生黄芪相比,炙黄芪的补气作用更强,但固表止汗、利水消肿、托疮生肌的作用较弱。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(脾胃虚弱型)、中气下陷(内脏下垂、久泻脱肛)及气虚血亏(面色萎黄、心悸气短)等病症。
使用注意事项
- 剂量与方法:二者使用剂量需根据患者体质、病情调整,遵循医嘱,避免自行增减。
- 特殊人群:孕妇、儿童、老人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以确保安全性。
- 功效差异:生黄芪侧重补气升阳、固表利水,适用于外感表虚或气血瘀滞;炙黄芪侧重补中益气,适用于脾胃虚弱或中气不足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灸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灸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