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芥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(荆芥的作用与功效 荆芥现代应用方法有什么)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文章目录:

一、荆芥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
荆芥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:
1.祛风解表
荆芥性温,味辛,归肺、肝经,其辛散之性可发散风寒,疏通体表经络。临床常用于缓解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感冒症状,如发热、头痛、鼻塞、流涕等。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促进体表汗液排出,调节体温中枢,从而减轻发热及全身酸痛不适。
2.透疹止痒
荆芥具有透发疹毒的功效,可促进麻疹、风疹等疹毒外达体表,避免内陷。对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、风疹瘙痒难忍等症状,荆芥能通过疏散风邪、调和营卫,加速疹子透发并缓解皮肤瘙痒。现代研究显示,其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抗炎、抗过敏作用,可抑制组胺释放,减轻皮肤炎症反应。
3.止血
荆芥炒炭后(即荆芥炭)性味转为苦涩,收敛作用增强,可通过促进血小板聚集、缩短凝血时间实现止血效果。临床常用于治疗吐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、便血、崩漏等出血症状,尤其适用于血热妄行或气虚不摄所致的出血。
需注意以下使用禁忌:
过敏体质者可能因荆芥中的挥发油或黄酮类成分引发皮疹、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;孕妇因荆芥的活血作用可能刺激子宫收缩,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;过量服用(超过10克/日)可能刺激胃肠道,导致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症状。
使用方法多样:
鲜品可泡茶饮用以祛风解表,或与大米煮粥调和脾胃;干品煎汤可增强止血功效;外用时可将鲜品捣烂敷于患处,缓解皮肤瘙痒或轻微出血。
二、荆芥的作用与功效 荆芥现代应用方法有什么
荆芥的作用与功效及现代应用方法
一、功效与作用
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,味辛、微温,归肺、肝经,具有解表散风、透疹、消疮三大功效。
解表散风:荆芥辛散气香,入肺经,药性和缓,适用于外感表证,无论风寒、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使用,能改善发热、头痛等症状。
透疹:荆芥质轻透散,可祛风止痒、宣散疹毒,常用于治疗表邪外束引起的麻疹初起、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。
消疮:荆芥能祛风解表、透散邪气、宣通壅结,对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疗效显著。
二、现代应用方法
1. 治疗感冒:荆芥具有解热、发汗、平喘祛痰作用,常配伍其他药物制成中成药,如解热感冒片、外感风寒颗粒、伤风停胶囊、羚羊感冒片、荆防败毒丸、儿童回春颗粒等。
2. 治疗皮肤病:荆芥的抗炎、抗病原微生物、抗过敏作用可用于皮炎、湿疹等,相关中成药包括皮肤病血毒丸、凉血祛风糖浆、防风通圣丸、消风止痒颗粒、荆肤止痒颗粒、克痒敏醑等。
3. 治疗痈疽、粉刺:荆芥可配伍其他药物用于痈疽、粉刺的治疗,如保安万灵丹、解毒万灵丸、万灵片、阳和解凝膏、丹花口服液等。
三、适宜人群与禁忌
适宜人群:外感表证者(改善发热、头痛)、麻疹初起或疹出不畅者、风疹瘙痒者、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。
禁忌人群:表虚自汗者(易加重气虚)、阴虚火旺者(易耗伤阴液,加重阴虚)。
四、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
使用方法:荆芥多与其他中药配伍,需煎煮后内服,具体加水量、煎煮时间、次数需遵医嘱。
用量:临床常用剂量为5-10g,具体用量需根据病情、体质调整,严格遵循医生处方。
合用禁忌:尚不明确,但合用其他药物前需咨询医生或药师。
温馨提示:荆芥为临床常用中药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盲目用药引发风险。
三、荆芥的作用与功效
荆芥的作用与功效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
- 祛风解表:
- 荆芥具有轻扬疏散的特性,味辛而不烈,微温不燥,性较平和,善于祛风邪。
- 它是治疗风邪所致的通用药物,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表证,皆可选用。
- 通过散邪解肌出汗,可治疗由邪盛引起的寒热症状。
- 祛风解痉:
- 荆芥多用于治疗妇女产后冒风、口噤发痉、项背强直等症状。
- 它具有祛风解痉的作用,能有效缓解这些症状。
- 理血止血:
- 荆芥不仅能治疗风病,还兼具治血的功效。
- 它入足厥阴经,即肝经,肝藏血,故荆芥对血病有重要作用。
- 可用于治疗吐血、衄血、下血、血痢、崩中、痔漏等各种出血证。
- 炒黑的荆芥止血效果更佳,其辛香可以散风,苦温可以清血,是血中风药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